三山五园“科含量”有点高……
文化科技融合能擦出怎样的火花?
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效应?
9月7日,
首届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大会在海淀召开,
科技为骨、文化为翼,
向人们展示出一幅
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图景。
三山五园
随着大会的进行,
三山五园的整体保护和活化利用
成为一个热议焦点,
下面就跟小编一起看看
海淀人在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方面有多拼!
01
“科含量”有点高!
文载于物、运脉牵连。
最近,《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热出圈,
一朵“流量之花”开在了文化价值深处。
引发我们对“文物会说话”的不同解读。
在海淀高校中,也有人在用科技
和古老的文物深度对话。
👇👇👇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
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潜伟团队
通过无机质文物价值认知和关键技术研究,
建立共享文物科技标本库和数据库,
为金属、陶瓷、玻璃、
等文物追根溯源。
研究基于标准参考物质研制与无损分析方法等技术
挖掘古代材料的“成分—结构—工艺—功能”关系,
梳理出青铜器和瓷器的技术谱系,
通过构建古代材料基因库
让每件文物都能在文明的枝桠上“盛开”,
解码中华文明基因!
从博物馆藏品中提取丝绸色彩,
通过跨媒体重构
代表十二个月的“颜色”可以生成
展示十二个月的“音乐”,
传达古老的文化密码。
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赵海英
用人工智能“文化计算”
赋能文化遗产数字化场景应用。
图:文化资源解构与重构方法
图:文化资源线稿矢量化提取方法
“文化计算”可以针对不同文化遗产载体形式,
如语音、图像、文字、音乐、舞蹈等,
建立一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理论和方法体系。
“文化计算”的概念好比一颗小苗,
正从实验室走出来找到落地生根的土壤,
当文化计算遇到
文化遗产数字化价值挖掘与活化利用
赵海英期待着产生更加绚丽的火花。
利用科技之力,激活文化遗产。
在海淀,
科技创新为文物保护和利用注入源头活水,
从考古发掘到文物保护,
从价值阐释到展示传播,
文物与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正是有了这些前沿探索,
海淀文物保护活化利用的底气才更足。
02
三山五园“活”起来
三山五园是
传统历史文化与新兴文化交融的复合型地区,
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两大重点区域之一,
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龙头,
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
也是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区,
在专家学者看来是当之无愧的镇“淀”之宝。
从2013年海淀区委宣传部与北京联合大学合作
共建三山五园研究院算起,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张宝秀
与三山五园研究结缘已经十年,
她和他的同事们协力
推进三山五园的系统性、整体性研究。
其中最能让人产生共鸣的部分
便是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观的虚拟再现。
比如,他们实现了清代
第一皇家御苑畅春园及西花园
的全域可视化再现。
以数字孪生技术重构出
园林建筑环境和景观视廊空间,
再现昔日园林风采。
在张宝秀看来,数字化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手段,日渐成熟的元宇宙科技体系也将促使文化遗产保护应用由传统“修复—作品—赏析”的三段模式转向“发起—呈现—参与”的交互体验模式,让文化遗产变成有深度、有厚度也有温度的文化产品,继而让更多人近距离感知文化遗产的魅力。
在海淀,
三山五园不仅是美轮美奂的皇家园林,
更是科技的应用场,
文旅的活力场,
文化的磁吸场。
首届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大会上,
围绕三山五园的整体保护和活化利用,
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
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徐振涛,
分别做了主旨演讲。
陈名杰认为,推动三山五园地区成为新思想、新业态的汇聚地,成为引领数字文明新时代的先进典范,成为国内外民众的公共文化空间和精神家园,战略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创新力度亟待进一步加强,要不断加强文化创新、完善治理机制。
徐振涛表示,海淀区将以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为契机,积极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努力发挥科技创新与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系统做好三山五园的保护,讲好文物故事,展示产业形象,彰显文化内涵,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通过文化科技相融合,
让文物之美定格,将历史存进云端,
“活起来”的皇家园林,
将焕发更耀眼夺目的光彩!